top of page

#北投故事

​說

生活提案

北投陶瓷記憶

「北投燃土炭,鶯歌燒碗盤,大溪滷豆乾,三峽出鱸鰻。」─ 台語俗諺

「東海岸西海岸,北投紗帽山,鶯歌出土炭,草山出溫泉。」─ 黃克林『倒退嚕』歌詞

這兩則民間文學作品,不約而同的點出昔日北投與鶯歌所獨具之陶瓷特色。北投陶瓷在禁燃生煤與貴子坑禁採後,陶瓷重鎮地位逐漸轉移至鶯歌。鶯歌則在取得替代能源與瓷土來源後開展新機,彼長我消下,北投陶的風光過往,不經仔細爬梳,還真的看不出來究竟發生過什麼事。

北投豐年路民宅的瓶瓷欄杆裝飾。

鶯歌老街廢屋上的瓶瓷欄杆裝飾。

北投陶瓷地圖(北投區公所調查繪製),黑點即為當年相關陶窯公司所在地。

圖上方的貴子坑為最主要陶土產地,現保有些許洗土遺跡,並設水土保持園區教育大眾認識濫墾帶來的風險,目前此地仍是土石流潛勢溪流受影響範圍,其中1977年薇拉颱風造成之災害、2007年柯羅莎颱風之威脅,皆記憶猶新。

往右沿中和街直到復興公園 / 往左延綿至「嗄嘮別」中央北路一帶,在全盛時期,都曾林立著陶瓷/耐火磚/馬賽克磚廠,圖下方的中央南路承德路(舊大業路)三角帶,則是藝術陶瓷密集區,以中華陶瓷公司最具代表。

前中華陶瓷周邊,僅存的一根煙囪,鋼筋混凝土式有階梯可上下。

這個舊稱「土地公埔」的地區,掌握北淡要道,主要公車218、302、指南新店客運、公路局等路線,未改駛大業路前,全藉著中央南路進出北投,便利性可想而知。

中華陶瓷工廠門市外觀以古城牆及傳統宮殿設計,儼然成為進入舊北投的明顯地標,其彩繪特色除取材故宮外,甫以國畫名師教授彩繪、員工繪畫水準整齊,風評高到每日均有數十輛遊覽車進廠觀光。中美斷交前,外籍觀光客暢玩草山與溫泉後,常會造訪此地,替台灣賺進不少外匯,其作品更為政府致贈友邦的重點禮物。

中華陶瓷極盛期員工近千,一身藍色制服,給人感覺就是技術與紀律兼具的品牌代表,好似當年在商業界「銘傳商專」的口碑,素質就是那麼與眾不同。(銘傳商專為藍或綠色大學服,有別於一般大專的卡其色服)。

陶瓷蹤跡之一-北投磺港後福安宮的瓷磚,此處瓷磚上普遍題有早期捐獻的北投溫泉飯店名,如:北投大飯店(現在的水美溫泉會館)、龍城大飯店(現在的水都溫泉會館),上圖的松林大飯店(中和街大業路口)已於2008年歇業。這些老飯店早已改建改名或消失,但其芳名卻永誌於此。

文字/攝影:Shreka

參考資料:北投樂陶陶、北投區公所

​編輯推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