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北投故事

​說

生活提案

北投龍舟競渡(下):划藝超群冠台北


屈原宮二樓正殿掛「湘水忠靈」、「萬古騷風」等匾,右雕「百姓臨江傷悼」、左刻「江上龍舟競賽」。一樓設計挑空是為防止淹水,廟前展示之第三代龍舟長5丈2,由士林三腳渡師傅劉清正於1984年建造,共16對槳,為台灣最大龍舟,今日洲美與台北龍舟賽則是9對槳。

劉清正表示,用製傳統龍舟之檜木約需500才(一才=918平方公分/一寸厚,要價一萬一),現在龍舟多是進口寮國香杉或複合材質所製。洲美之第二代龍舟則由在地人自行建造,其龍骨為日治時皇太子來台,於明治橋觀賞洲美划舟後所贈。

三腳渡碼頭龍舟,岸邊天德宮廟繪繪出劉清正師傅鑄舟事蹟。

洲美扒龍船數百年來未曾間斷,及至1989年洲美里改隸北投區,活動陸續開放參與,數年後屈原宮更固定成為台北國際龍舟賽之鳴槍起跑點。

每年台北國際龍舟賽開戰前,約端午節前兩週,主辦單位必在屈原宮請法師循古禮祭江,市長親臨主祭、龍舟點睛下水,船隊迎上水仙尊王神像一路巡至大佳河濱公園段,途中將紙錢、五穀、粽子投河獻江祈福。賽後的謝江,尊王再次上船巡江,但全場靜默以示還予河境安寧。

相較於台北國際龍舟賽之各方豪傑硬碰硬大車拚,雙溪上舉辦的洲美龍舟賽,反而多了一份歡樂氛圍,參賽者藉著團隊合作維繫情感,成績反倒不是重點。五月初五早上10:00後,各路人馬齊聚屈原宮領取香包、粽子、貢丸湯,飽餐後11:45行儀請神後,參賽者與居民伴著水仙尊王轎一起踩街至雙溪橋下,祭江後隨即開戰。

近年參賽隊伍約30隊左右,成員來自雙北甚至桃園,童軍團組織最多,社大與地方社團次之,學校、民代組合也常見,其中民代吳思瑤就連續12年出征,也有「洋將」同場競技,由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生會所組成的TIGP外籍學生隊,即樂此不疲地數次出陣挑戰。

歷年來戰之各路英雄好漢。

著螢光衣者為TIGP外籍學生。

龍舟 ─ 洲美囝仔記憶裡最美的牽絆,洲美托兒所孩童與龍舟合影 (照片所有人:林富士 / 提供人:郭純)。而已廢校之洲美國小,自2004年以來皆舉辦「畢業龍舟奪標」,畢業生於雙溪輪流划數趟,直至每位學童都奪標為止,儀式別具在地代表性且獨一無二。

北投水岸另一端的關渡龍舟隊,自1960至1986代表北投征戰各地功勳卓越,其斬獲之數十座總冠軍獎盃,皆藏於關渡廟入口的龍舟紀念館,館內兩艘1969年龍舟,亦為三角渡劉木山、劉清正父子合製。2017年關渡健兒又獲台北龍舟賽男子組大型龍舟亞軍、女子組小型龍舟、常青組冠軍,超過60年傳承實力,霸權難以撼動。

2017年關渡碼頭新建「盪槳池」供龍舟選手訓練用。

早年台北市因特殊節日而起的表演性龍舟賽,總吸引數萬人河邊圍觀,而競賽性龍舟賽受到民眾矚目,主要是自1974年中正杯起的10幾年內,中年以上市民大多能哼出那曲「吼嘿吼」─ 熟悉的龍舟轉播配樂。

當時龍舟賽是老三台熱門收視時段,電視台得到賽事標案後開始銷售廣告(節目分段廣告&河邊廣告看板兩邊賺),並搭建水中樓閣、搬出整組大樂隊、建立多個live現場,播龍舟同時穿播歌舞、短劇、甚至清涼泳裝,表演之藝人可達五十組以上,但此番榮景在解嚴前後即不復見。

「那年我們坐在淡水河邊,看著台北市的垃圾漂過眼前,遠處吹來一陣濃濃的煙,垃圾山正開著一個焰火慶典。」 ─ 1984年羅大佑「超級市民」歌詞把台北水岸酸得徹底,早年每逢龍舟賽,最常被詬病河面充斥垃圾臭氣、令外國參賽者卻步,甚至有師大學生戴防毒面具、或穿「我划過基隆河 我還活著」的T恤參賽,但在市民環保意識抬頭、政府整治得宜下,如今划起龍舟相對愜意許多,河濱自行車道的發達,也讓這城市的人與水,不再那麼陌生了。

文字/攝影:Shreka

資料來源:屈原宮、林富士、林朝和、郭純、黃麗雲「東アジア龍船競漕の研究: 台湾・長崎・沖縄の比較」、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國家文化資料庫、1976年觀眾電視雜誌。

​編輯推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