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北投故事

​說

生活提案

北投龍舟競渡(上):乘風破浪洲美人

「五月鑼鼓響半天,我要看龍船行河邊,炮聲響,龍船行,鑼鼓若響,風浪會驚,

鯽仔魚講伊無處躲,因為龍船在搶紅旗,丟肉粽是飼溪魚,拜託伊別吃屈原屍。」

北投歌手陳明章這首「慶端陽」,生動地描繪出端午節人情趣味,一開頭致敬 Beatles 的吉他倒放疊置設計,搭配蕩氣迴腸般的編曲,拉出極有層次的歷史縱深。身為北投人,對於划龍舟從不陌生,不僅有戰功彪炳的關渡龍舟隊,也有源遠流長的洲美競渡。

1983年6月12日,洲美里第三代龍舟開光點晴後踩街之熱鬧景況。(照片所有人:林富士 / 提供人:郭純)

洲美人的最大共識─水仙尊王,神像為先人於1721年從漳州揹來過台,由居民輪流擲笅迎回供奉,舉凡當地喜慶、建豬圈/草垺等大小事,都會請來尊王撒鹽米保平安,1981年水仙尊王移駕至新落成之屈原宮,陪祀另四位水神。

屈原宮落成時外貌。(照片所有人:林富士 / 提供人:郭純)

端午節接近立夏,暑氣日盛,瘟疫病毒蠢動,《臺灣府志》即以「所在競渡,雖云吊屈,亦以闢邪」等字句記載,另在《裨海紀遊》與《續修臺灣縣志》裡,則紀錄著「划水仙」這種向水仙王求平安的方式(註1)。

而洲美賽龍舟,曾見於1897年日治報紙─「台俗端陽節前後最尚鬪龍舟。如八芝蘭及州尾艋舺等處」,從《士林歲時記》文中亦可得知,洲美端午有拝龍船等六步驟,龍舟送尾旗上書「水仙尊王、芝蘭一堡洲美庄協勝和(或金蘭社)同志人等誠心叩謝」等字句(註2)。

早期洲美的端午活動長達一個多月,其儀式行程如下:

四月初一、十五:打龍船鼓。

五月初一:打龍船鼓、龍船下水至關渡請龍神、筊爐主。

五月初二:龍船會(頂、下洲美派代表商討賽事)。

五月初五:拜龍船、迎龍船、扒龍船、搬龍船、食點心、做大戲。

五月初六:赴士林新街比賽(細節同初五)

五月初十:送水神、請工、謝工、修理船、收龍船。

屈原宮石雕戲文「漁樵耕讀」之一 - 鷸蚌相爭。

洲美人常於水邊扒蜆仔打漁,因此練就一副強壯手臂,屈原宮副主委楊萬指出,早期接近龍舟賽時,頂、下洲美間彼此互不招呼,較勁味濃,且有划手不能同睡、女人不得上龍船等禁忌。耆老林風颱表示,據說因為洲美人自行比試沒裁判,兩隊誰輸皆不服,所以才會有初六到士林賽給外人看這慣例。

屈原宮內這浮雕,不僅標舉出競渡習俗,還把士林地貌演變繪了出來,右上角是士林吊橋,在基隆河未截彎取直前,龍船是在基隆河上戰,從洲美這頭可輕易遠望士林新街(夜市、慈諴宮所在),河邊盡是崎嶇泥草,不像如今賽事在雙溪河濱公園旁悠閒舉行。

昔日洲美對外唯一的陸面交通─「橫路啊」,左側為雙溪與基隆河匯流處,右側可見中正橋、士林紙廠煙囪、山上的銘傳商專。(照片所有人:林朝和 / 提供人:郭純)

左:1904年臺灣堡圖,右:現今地圖,比較後即看出差異。新河道將社子一分為二(左社子、右後港),番仔溝填平後社子島自此與市區連接;百齡橋、雙溪橋建成,舊河道之中正橋、吊橋拆除;北淡線鐵路變身為今日捷運,1969年北投公路通車,後稱百齡三、四、五路,現稱承德路五、六、七段。參照中研院「基隆河西段截彎取直前後航照影像」更能了解。 註1:船員遭風浪所困,齊喊模仿鑼鼓聲,手持羹匙筷死命地假裝划龍舟,即可得神助。

註2:1941年《士林歲時記》記有拝龍船、迎龍船、扒龍船、搬龍船、食奌心、做大戲等六步驟,龍舟前端龍目旗上寫祈詞,後端送尾旗上書「水仙尊王、芝蘭一堡洲美庄協勝和(或金蘭社)同志人等誠心叩謝」等字句。另外1960年《台北縣誌》則記有「五月五,龍船皷,滿街路」,及日治時期上、下洲美各有龍船厝擺放龍舟,並彼此競渡。

文字/攝影:Shreka

資料來源:屈原宮、黃麗雲「東アジア龍船競漕の研究: 台湾・長崎・沖縄の比較」、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國家文化資料庫、1976年觀眾電視雜誌。

​編輯推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