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北投故事

​說

生活提案

墓仔埔也敢去

北投山間曾存在八處以上的市屬公墓,近年由於水土保持與地少價增因素,政府積極推動遷葬入塔,幾處與民宅相鄰的墓園,也都陸續公園化提供民眾休憩用。馬階護校旁原有第二公墓,桃源國小旁有第四公墓,貴子坑下的則稱第三公墓。

最接近第三公墓的是外交部宿舍,其左側最後一排房舍近距面對墓園,心理上的恐懼還好,最怕的是火燒山,當時常因燃金不慎而燎原,大批消防車便盤據秀山路灌救。中和街慈航寺右側原有幾處製作墓碑的工寮,就是因應公墓需求而生,也隨陸續遷墓而消失。

1980年以後的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對這公墓應該也有印象,這段路是當時軍訓課赴小坪頂打靶的必經之途,打靶學生們在大南汽車總站下車後,沿秀山路右轉稻香路上山,兩路交口還特別設有一塊告示牌指引學生行進方向。

早期此地清明時節掃墓者眾多,遂自然而然發展出一種時令限定的打工—整墓清潔工。

墓園隔一年不見早已雜草叢生,有些掃墓家屬未攜帶清潔工具或不方便整理,便會花錢請在地人幫忙打掃。某些在地小學生們最喜歡賺這個外快,他們不像大人般對墓墳多有忌諱,輕鬆現賺零用錢的機會當然不會放過。

小學生們通常都帶著手套鐮刀主動出擊,看到家屬便問是否需要除草搬石,工資依照年紀及能力,一人給個50、100元(60年代末陽春麵一碗大概5~10元),更有甚者,會依照家屬指示撿骨或幫忙法事,所獲得之工資則更多。

第三公墓於2015年遷葬完畢,目前暫稱為北投22號公園預定地,本預做楊英風雕塑公園,但由於此處是北投平埔族嗄嘮別社後稱頂社的地區,具有獨特歷史意義,旁邊亦是北投陶瓷「大屯燒」發源所在,居民現正努力透過公民參與來建構一個能與在地歷史連結的公園。

文字/攝影:Shreka

​編輯推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