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北投故事

​說

生活提案

100 年前的白晝之夜|北投納涼會

2016 年台北首度舉辦了一個橫跨數個街區的夜間x藝術x市民參與的夜間嘉年華:Nuit Blanche 白晝之夜!當日數以百計的遊客湧入台北舊城區,自由穿梭於城市個角落,不僅重新定義了夜晚的想像,也重新界定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線!

但其實像這樣的夜間x藝術x市民活動早在 100 多年前就曾在台北出現過,地點就在我們最熟悉的北投公園舉辦!

明治 35 年(1902)5 月 26 日是台灣史上第一次的納涼列車及納涼會活動!活動當日,遊客乘著列車、攜著藝伎、飲著酒,來到北投會場。在《北投俱樂部》為首的業者串連,會場推出「表演、飲食、納涼」三大活動主軸,一時之間在各式活動表演,在美食美酒的牽引下,宛如百川匯流,在北投溫泉區競演。

登上臺灣日日新報的納涼列車運轉計畫

台灣史上第一回納涼列車珍貴的文獻記載。

《臺灣日日新報》,1902 年 5 月 20 日,第五版,漢珍數位圖書

台灣休閒文化與殖民統治?

明治 35 年(1902)這場納涼列車及納涼會活動,象徵的不僅僅是傳承了自日本江戶時代就有的納涼文化,或一個前衛新穎現代化的活動在台灣問世;其實更意涵著日治時期殖民手段的另一個面向;換句話說,我們其實可以探討為何日本政府在殖民的同時會舉辦這種市民同樂的娛樂活動呢?

就歷史脈絡來看,納涼會早在 17 世紀江戶時代就已成為全民皆享的夏日盛典,如京都的鴨川納涼床或江戶的隅田川煙火會。而拜近代交通發展之賜明治 34 年(1901)8 月 24 日在日本京都地區,推出了首次納涼會結合鐵道,並以推廣嵐山溫泉觀光產業為目的的《納涼觀月列車》。隔年明治 35 年(1902)夏天,納涼列車這種新穎的活動在台灣地區,一個日本正在殖民的地方登場!

由此脈絡來看,其實可以理解成:「納涼會是為在台日人舉辦的,是讓在台日本人一解鄉愁的活動。」確實,明治 35 年(1902)5 月的納涼列車及納涼會的活動宣傳以日本人閱讀的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為主要宣傳媒介,而活動現場參加者也以日本人佔據多數。

但由另一個觀點來看,日治最初的幾年,受到台灣人的強力抵抗,透過強大的警政制度逐漸穩定了台灣的政治情勢,然而這種穩定僅是表面的、點狀的,因此日本政府透過將台灣社會拉入現代化的漩渦中,進行徹底的制度與文化重組。在明治 35 年(1902)5 月第一場納涼列車及納涼會活動中,僅管主要參加者以日本人為主,但之後的納涼活動無論在類型及客群出現顯著的改變,從一開始的日人藝伎伴遊、之後的日人家庭共遊、到後來愈來愈多台籍人士參加,其所展現的是:納涼列車及納涼會這種新穎且現代化的活動,逐漸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儘管初時是以日人為主。

100 年前的白晝之夜:臺北大納涼會

大正 2 年(1913)北投公園及北投公共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修整完成。同年臺灣日日新報推出史上規模最大的《臺北大納涼會》!

這場活動在主辦單位的精心策劃下,從出站的那一刻,便透過成排指引道路的燈籠,讓遊客深刻的感受到活動的盛大;在會場入口處也設計了打卡景點:設置營火並在左右兩側掛起寫著:「臺灣日日新報社主催,北投大納涼會」的大布簾。至於會場本身,除了更勝以往的表演美食,也透過多達百盞的燈具照亮整個會場,而遊客們也依循著光跡,隨著歌聲叫賣聲穿梭於北投公園中。

這場白晝之夜,除了一展日本政府新穎、現代及優越的一面,更展示了日本政府在統治層面上,普遍化及生活化的介入,從具體的殖民地景(北投公園)、鐵路建設(淡水線)、推廣活動(納涼活動)更能一窺其背後所隱藏的:殖民政權必定透過自身建構起的系統與架構,一層層地將台灣「消化」進體系中。

大正 2 年(1913)臺北大納涼會取得大成功後,大正 4 年(1915)臺灣日日新報宣布停止在北投定期舉辦納涼活動,自此納涼會走向民營多元繽紛的階段,發展也由北而南、西向東拓展,在全台展開全新風貌。直到 30 年代末或因軍國主義盛行、或因全球經濟衰退納涼活動才開始式微最終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

1913 台北大納涼會
1913 台北大納涼會

圖上:1913 年臺北大納涼會北投公共浴場(溫博)一景。

圖左:1913 年臺北大納涼會民眾由北投停車場出站一景。

圖右:1913 年臺北大納涼會登報活動宣傳場地設備地圖。

《臺灣日日新報》,島嶼浮世繪,蔣竹山,蔚藍文化出版

《臺灣日日新報》,1913 年 8 月11日,漢珍數位圖書

《臺灣日日新報》,1913 年 8 月 9 日,漢珍數位圖書

2019 年北投納涼會風華再現

2019 年,北投納涼會重新登陸北投公園,如同 100 多年前的那場白晝之夜,北投公共浴場(溫博)依然擔任要角,但不同的是,這次,溫博館將帶頭並號召北投商家業者及在地居民共創北投夏日品牌:北投納涼祭!而期望的是,不僅再現 100 年前的風華,更希望再現當年夜間x藝術x市民參與的夜間嘉年華!打造北投新傳統,創造專屬於北投的夏日新回憶。

2019 北投納涼祭:納涼閑談 Vol.1

時隔一百年再度以納涼的名義將觀眾齊聚於大廣間。

第一場活動由徐聖凱老師與故事共同創辦人蕭宇辰共的《納涼閑談系列講 Vol.1:古早台灣人怎麼玩?》,由談論台灣大眾休閒娛樂的形塑作為開端,揭開 2019 北投納涼祭的序幕。

7/20 第一天於溫泉博物館戶外大草坪展開的夏日音樂會與納涼夜市。

本次活動比較特別的是納涼夜市是由策劃團隊精心挑選、90% 純度很高的在地北投店家所組成的。

樂團及串場表演也是盡量尋找與北投有關的表演者。

7/21 第二天活動邀請到北投鄉民:旺福姚小民在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大廣間與孩子們一起來一場超好玩超歡樂的表演。

 

工作團隊:

顧問 Adviser

黃貞燕 教授 / 楊燁 文史工作者

總監 Project Director

桔禾創意

協力 Cooperator

北投說書人

設計與製作 Design & Construction

桔禾創意

參考資料:

  1. 關口大樹:《日治時期北投溫泉的發展-以納涼會為中心之探討-(1902-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2. 陳毓婷:《日治時期臺灣的納涼會─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之探討(1902-1940)》,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3.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台灣的大眾生活》,台北:蔚藍文化出版社,2015。

  4. 徐聖凱:《臺北廳長加福豐次與臺灣近代休閒場所的誕生》,https://gushi.tw/taiwan-leisure/

圖片來源:

  1. 本文歷史影像均為展覽授權用圖。

  2. 活動照片皆為北投說書人團隊攝影師所攝。

​編輯推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