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北投故事

​說

生活提案

八頭里仁協會陳慧慈老師分享社造二十年之路(三)


北投公共浴場的繪葉書(日文的風景明信片之意),當時號稱「全東南亞最大的公共浴場」。

(北投虹燁文史工作室楊燁老師提供。)

當初聯署陳情書的北投國小師生,後來還有參與溫博館的保存嗎?

小朋友後面就沒參與了。據溫博館說,有些小孩子大學的時候,有一兩個回溫博館當一小段時間的志工。老師部分,基本上一開始,北投國小的黃桂冠老師有參與。參與兩三年後,他也就離開了。至於其他老師,他們認為只是在教育小孩子,以關懷鄉土的心情來進行所謂資優班的教育。覺得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就沒有再involve到社區的事務來了。而且這些老師也都不是北投社區的人,所以後來也沒在北投社區協會的團體裡出現。 之前有一個復興高中的校長呂豐謀,也加入溫博館的經營管理委員會,付出非常多,他兒子就是當時陳情的學生之一,他覺得有點接替他兒子做的事情的意味,這是很難得的。

(北投說書人林智海補充)

這是我讀資料看到的,溫博館1997年指定古蹟,1998開館,上樑的儀式,開幕的儀式,有把陳情書的國小生,當時已上國中的學生找回來一起開幕。後來大部分都失聯沒有參與了。

(慧慈老師)

當時那些小朋友,說實在的,因為聯署也是大家跟著簽名嘛!

(林智海) 我們裡面有人簽過名哦,高珮芸,第一屆種子說書人。 (慧慈老師)

真正會有感覺的人,應該是當時有做調查研究的資優班學生。其他人大概就是單純聯署。

(林智海) 大家可能常聽到,北投國小師生校外教學的時候去發現破舊的老房子,才知道它原來是公共浴場。之前有說溫博館(早期是公共浴場)剛找到時,歸台北縣議會管轄,是台北縣的財產。 那時有兩個老師,一個是黃桂冠老師,一個是呂鴻文老師,都不是北投在地人。有一天,在溫泉區走動,鄉土教學踏查時,呂鴻文老師發現有間廢棄的房屋,外觀很漂亮,但不知道是什麼。開始去查很多資料,看到一張傳單上,好像有間造型很像的房子,說,那是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公共浴場。

那時,黃桂冠老師有個學生的爸爸是台北縣議會委託的管理員,他們家就住在公共浴場裡面,還養了兩三隻大狗。有次去公共浴場,那個學生的弟弟跑出來說:「老師,你要不要進來我們家玩?」他們才得以進去那棟破舊的房子,一看,發現內部裝潢跟當時他們在摺頁上看到的公共浴場是一模一樣的。這段訪談其實是當初阿庚(註1)和我去訪問黃桂冠老師。

他們發現這很珍貴,就規劃課程帶學生去鄉土教學,說是在鄉土教學的時候小朋友跟老師們一起發現,但其實是老師已經先重新發現這棟房子。只是,這有時候是一種包裝,推動一些議題的時候,要把它包裝成一段佳話,有讓人感動的點,他們包裝議題的方式就是用小朋友。 但去訪談黃桂冠老師時,某種程度上,這件事情對他傷害蠻深的,他很care這件事情。因為這並不是一個事實被呈現,當初是他們精心去規劃這樣一個東西,後來雖然說在社區這樣的討論之下,他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那麼在意,但他的心理在我們訪談過程中的確是很在意的。可是,你也知道,因為社區很多事情要成,就像剛講的,各退一步。後來這些老師完成小朋友心願後,也算是完成階段性任務。 在溫博館保存那時候,我念逸仙國小,我有轉學過,小時候是個壞學生,很會打架,跟一個好朋友吵架吵到不可開交,我媽就把我轉到北投國小,才認識慧慈老師的女兒,國小就有去他們家玩過這樣。

在逸仙國小的時候,那時候剛好開始推文化資產和鄉土教育。我拿到一本書,是台北市古蹟的簡介,一翻,就發現說,奇怪,北投的古蹟怎麼這麼多,跑來跑去,看看看,才發現說,原來,北投會有這些古蹟,就是因為保存溫泉博物館。雖然我沒有去參與到這個過程,某種程度上還是被那個鄉土教育給影響到了。轉到北投國小後,認識了慧慈老師,才知道,原來,以前以為很厲害的那些人,都在自己身邊。這是一個小小的契機。 慧慈老師,你覺得小時候對北投印象最深刻是什麼?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鬼故事哈哈哈。出去這邊走沒幾步就有鬼故事。安和補習班下面有個小巷子,附近有個大樓,那邊有很多含笑花,叫含笑花腳,含笑花(台語),含笑花有沒有,含笑花腳攏嘛有鬼,小時候被人家嚇,小時候溫泉路頭到溫泉路尾哪一段沒有鬼你告訴我。

(林智海) 那個大樓以前是我們說書人設計玟廷他家。

(圖1) 新秀閣斜前方,以前的陳碧蓮宮,現在的財神廟。

(圖2)新秀閣現況。

(慧慈老師) 那附近,不是說你們家啦,那邊叫含笑花腳,常常這樣講,人家常講,「含笑花腳,暗時那段,穿白衫,站在樹仔腳」,講到你,溫泉路都不敢走。然後,熱海,現在都挖掉了,跟東初別莊那邊,本來有個小山,裡面上吊的很多啊。以前的陳碧蓮宮,現在的財神廟(圖1),新秀閣(圖2)後面那段也都是有鬼故事。北投鬼故事很多。大人在那邊唬爛,嚇唬小孩子啦,講得跟真的一樣,「我那天,溫泉路,走走走,一個,穿白衫,頭毛長長,驚到我昏倒.....」你知道以前我不敢走溫泉路,我是初中最後一屆補習的,補習班在現在7-11那邊,那時候走新秀閣,經過十全十美,最快。我還是不敢,我要繞到麥當勞這邊來,沿北投公園旁邊,從溫博館上去到梅庭那一段都是黑的,一直要到七星橋那邊才有燈欸。那時候,每天晚上補習到九點多,走下去,過了中山堂以後,書包揹著,吸口氣,抱著頭,一路衝,衝到......現在路直的對不對,以前路是彎的,靠近露天迷宮區,所以是繞一大圈,你衝的時候根本只有看到樹林,沒看到電燈,衝衝衝......衝到這邊,看到地熱谷前面那邊不是有棟大樓,你把大樓拆掉,周圍的廣場就是以前的停車場,叫南海停車場,因為北投以前有南海計程車。

(圖3) 防空壕迷宮現況,位於北投社區大學斜對面

防空壕迷宮(圖3)那邊都是樹,旁邊是國軍北投醫院,我們念小學時,我念逸仙國小,一天到晚騷動,又有人吊死了,很多老兵在那邊上吊,後面那個防空壕,鬼故事多的不得了,現在都忘記了。雖然長大了,剛剛走溫泉路過來,還是有點怕怕的。路燈已經很亮了,可是你走的時候還是覺得不知道哪裡怪怪的,應該是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時候隨口說說,我女兒聽到也覺得怕,以前沒講就不怕,現在一講就開始怕。

所以這是最印象深刻的嗎? 還有印象深刻的就是,有很多陶瓷廠,大同街,我們最喜歡做的就是,陶瓷廠有那種小的馬賽克,有各種形狀,大部分方形居多,成品做壞了丟掉,我們去撿,馬賽克是可以用來賭博的,跟彈彈珠一樣,那時候馬賽克滿街都是,拿那個來玩多方便,撿到一個星形就在那邊show off,那很少有~ 北投那時代是風化區,基本上,是一個小的獨立王國,因為所有的經濟都是自主的,外面人到北投來消費,就是外匯進來了。北投這邊,美容院,洗髮店,whatever......以前光明路上幾家美容院你知道嗎?幾家洗衣店你知道嗎?多少餐廳?所以那時候講說,「北投囝仔免去外面吃頭路。」自給自足,不必離開北投去工作。到外地工作的,大部份都是公務人員,去台北市政府上班的那種。

所以當時纜車為什麼很多北投人會喜歡?因為他們認為蓋纜車後可以重新振興北投經濟,大家也不用那麼辛苦,每天擠捷運上班。

時代不一樣了。

早期北投物價比較貴,我媽跟我講的。我媽淡水人,嫁到北投來,還是每隔兩三天就要坐火車回去淡水買菜,北投買不下手,太貴。我媽媽跟我聊天的時候,他說他小時候,外曾祖父家經濟算是不錯,過年常常會到帶他們到北投來,他跟我描述說,到新北投火車站之後,看到北投人穿得衣服都好漂亮,他覺得全世界最有錢的人都在北投,以後一定要嫁給北投人。結果,嫁了一個家裡只有七坪大的。那時候可以想像,新北投火車站走出來都是旅館,繁華,人打扮很漂亮的樣子。

(圖4)薇閣國小門口附近,為於七星公園與長安公園之間的七虎游泳池

還有一個北投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走鐵軌。育仁路的小鐵橋,現在那麼短,那時候走過去為什麼嚇得要死也搞不懂,現在看起來好短。小時候有段時間跟我祖母住在現在的七虎游泳池(圖4)對面那棟,那一片房子的前面幾間,那邊有個汽車修車廠,薇閣國小門口那邊,前面有個捷運天橋,以前那邊下面就是磺港溪。去新北投就是要過溪,過橋,沒有橋就走鐵軌。 北投的木材行就在中央北路靠近大同街跟大業路那段,北投國小附近。現在的七虎游泳池那段,以前是一大片空地,專門堆大木材。以前長安公園直到七虎游泳池都是木材堆得高高低低,我們小孩子很快樂爬上爬下在那邊玩。

(圖5)雙全街口7-11

到雙全街口7-11(圖5),是做碗盤的窯廠,有很多架子,把碗盤烘乾,那個地方是死路。所以,要去新北投,就要繞大同街,繞中和街,利用天主堂旁邊的小巷子,不然就是繞北投國小,走過菜市場,沿著光明路到新北投來。 那時候對小孩子來說,路程都很遠,最快的方式就是,過鐵橋。那時才小不啷噹念小學一二年級,扶著鐵軌枕木,摸摸......摸過橋就到新北投。常常這樣,看火車沒有來你就開始爬,爬得很慢,過一半以後車來了,司機就故意叭叭叭,讓你緊張,其實車速已經慢下來,還叭叭叭,讓你在那邊不知道該怎麼辦,匆匆忙忙爬過去了。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在鐵橋下面蓋了條小橋,過橋出來就是現在的中庸公園再前面一點點。 那時候我們還常常跑去陳濟棠公墓(圖6)玩,算是非常漂亮的公墓,是北投一個重要的景點,從土地公廟福安宮的樓梯爬上去。陳濟棠是廣西軍閥。公墓後來因產權糾紛荒廢。

(圖6) 荒廢的陳濟棠公墓一景

另外,小時候印象深的還有,從丹鳳山俯瞰北投(圖7),那時候沒有高樓大廈,綠油油一片都是田,好漂亮。後來,為了北投纜車,有人來拍影片,跟人又爬上去看了一次,好難看,真的差很多。

(圖7)現在從丹鳳山俯瞰北投的地貌景況。

小時候小朋友的賭博遊戲都有季節性,比方這兩個月是ㄤ仔標、紙牌,街上到處都是紙牌,小朋友手上大包小包的紙牌。有一段時間變陀螺,釘陀螺,看誰的陀螺,去把他削掉,賭輸贏。過一段時間換彈珠,彈珠又有各式各樣的玩法,我都已經忘記了。黑松汽水的瓶蓋把它敲成平的,季節到了就換另外一個,你也不知道為什麼?

小時候,周六周日就是一大包鼓鼓的,到北投去走一圈回來,要嘛,就是鼓鼓的,要嘛,就是瘦瘦的,要嘛,就是差不多,口袋多了幾毛錢,要嘛,就是全部輸光光的回來。小時候就是這樣過日子,覺得都在動腦,不像現在都在打GAME,GAME也是在動腦動手,可是那個東西不太一樣。那個東西跟走社區一樣,走著走著,這邊有幾個小朋友在玩,「欸,我可以參一腳嗎?」,「來啊!」,反正賭博大家都是......欠腳,輸光就拍拍屁股走人,不然就是「欸,跟你借兩角好無?」到處趴趴走,有人玩就加入,就是有種社區的感覺,不會像現在走在路上,也沒人跟你玩,什麼都沒有的感覺。

在社區裡亂走,家裡也不會擔心你走丟,整天在外面走,體力都消耗掉,回家倒頭就睡,媽媽都說:「這囝仔真乖!」現在小孩都關在家裡,不讓他運動,還叫他安靜,怎麼可能安靜?

我小學四五年級時,流行一部電視影集叫《勇士們》,美軍跟德軍作戰的故事。禮拜五六晚上就在公園裡玩勇士們,水鴛鴦當作手榴彈,砸石頭,你是德軍我是美軍,乒乒乓乓玩,很快樂啊!這種生活到初中就沒有了,初中每天念書,升學壓力。小學就有升學壓力,我是初中最後一屆。

1965年北投公園溜冰場一景(北投虹燁文史工作室楊燁老師提供。)

還有一個一定要講,北投公園的溜冰場。當年,荷花池蓋起來的時候,我有點難過。最早期是荷花池沒錯,但當我是小孩子的時候,那邊不是荷花池,是溜冰場。荷花池後面有個小台階,其實,另一邊也有個小台階,只是現在打平了,變成斜坡,殘障坡道。以前台階上面有家賣店,一半賣吃的,一半租溜冰鞋。沒溜冰鞋去那邊租。

1965年北投公園溜冰場附設茶座(北投虹燁文史工作室楊燁老師提供。)

溜冰場是橢圓形,中間是空的,擺很多桌椅,種很多大楓香樹,溜累了可以坐那邊叫飲料。譬如你帶小朋友去溜冰,也可以坐在那邊看小朋友溜。那時候溜冰場的設計是,外圍有一圈是平的,到現在靠小荷花池的位置,跑道變兩道,長出一條支線,地形也不是平的,是個小丘陵,有斜坡可溜下去,技術不好,滑下來就摔倒了。所以,小時候不會溜的人,只能在外圍溜,溜一溜,覺得自己技術差不多後,才能挑戰斜坡,滑上去力道不足也會摔倒。那時候摔得鼻青臉腫,摔過不知道多少次,終於滑上去之後,滑上去那個瞬間,心裡突然有個聲音:「我長大了!」我已經跟人家一樣可以溜了。可是那個瞬間快樂沒多久,滑下去斜坡一屁股又摔倒了。 印象很深刻就是每個小孩都要去挑戰那個斜坡,摔得鼻青臉腫,最後挑戰成功就開始呼——呼——溜上溜下,不溜外圍平地了。後來,溜冰場整修把斜坡剷平,中間的喝茶、乘涼、聊天、看人溜冰的草地也灌水泥。這是我記憶中非常清晰的,那時候會溜冰上去下來,就覺得自己長大了。

民國48年完工的新北投公園溜冰場的樣貌。已與現在的溜冰場大不相同。

(北投虹燁文史工作室楊燁老師提供。)

還有一個地方變很多的是,北投公園旁的水紗連Motel旁邊那棟大樓,以前是樓梯上去一個平台,樓梯上去一個平台,然後就接到逸仙國小,平台上面都是餐廳。現在頂好超市那個位置,地下一樓有餐廳,一樓在北投溪面的上面一點,二樓的樓板是跟馬路一樣高,所以,地貌改變很多。

社區營造需要很多有共識的人才有辦法完成,沒有這些人,時間久了,這件事情可能就無疾而終,可是我們怎麼樣凝聚有共識的人來做這些事情?應該要怎麼樣讓大家對這些事是有共鳴,願意一起來做?不然,每次有活動,出現的都是這些熟面孔,人的熱情是會消失的,有沒有什麼樣的方法,讓更多人願意參與? 這個問題是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所謂人各有志,其實,我自己也從沒想到說,這一生會走上對北投,這樣子所謂的一條付出的路。我在人生規劃裡面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選項。也是因緣際會的關係,被小朋友的那封陳情書,還有很多朋友給我的回饋,讓我開始來重視我自己的故鄉。 又因為溫泉博物館的保存,讀了很多歷史文獻,才知道,原來北投的歷史是獨特不一樣的。我個人來講,覺得運氣很好,也碰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願意一起來做這件事情。但是,從社區營造的角度來講,就像佛渡有緣人的道理:「我們去做,讓我們做的事情有機會讓人家也認識,但是認識之後,他會不會再回過頭來,跟我們一樣,對這件事情這樣的投入,我覺得這就不在我們的思考範疇內。」所以我自己在做北投的這些事後,常常想說,我們做這些事情,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興趣。或是我們自己的一些獨特的想法。但是,我們做了這件事之後,是所謂的,要去喚醒某些人對某些東西的再記憶也好,再回憶也好,或是有新的想法都好,那,將來會怎麼樣,這恐怕不是我們所能夠預期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時候是需要情感來搭接的,所以說,如果說今天這個小團體,大家有共識,情感又能經常交流,自然而然這些人就是一群夥伴。可是,在社區裡,其實很困難,困難的原因是,台灣到目前為止,我認為很多人還是在自掃門前雪。其實,讓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們很多人,對於很多人的付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是不是應該要相對等的,某種程度上的付出,不必然。所以我覺得做社區營造,我個人的觀念是,當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不會想到說,我能對你產生多大的影響,我只能夠說,我做對了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我跟你分享。你能不能從中去得到一點點的insight,然後你願意再走出你的另外一步。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看了那張陳情書會感動地想要流淚,不知道為什麼?可是就是因為那樣子,我走到今天。所以,到底,社區營造,什麼叫做成功,有時候也真的很難定義,但是你只能夠想像,當我們所關心的這個議題,透過不斷地去分享、創造,讓很多人慢慢了解到,原來這是一種可能的生活型態,一種我們關懷故鄉的型態,這過程其實很......因為人的生命裡,其實已經有了三四十年的定型,這個瞬間要讓他去轉動這個東西的時候是困難的。其實在北投纜車這件事情上面,我感觸最深。因為在其他所有議題上,跟北投居民沒有太大的關係牴觸。北投纜車,在很多場合,我碰到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有人,你看他,反對的不得了,「不行,絕對不行......」,「陳老師,你幫我看看,這纜車是怎麼行?噢,離阮厝很遠!」,「是啊!」,「這樣盡量建,不要緊,這樣不要緊!」我講:「怎麼會不要緊?」伊講:「這呢遠,阮厝看不到。」

我剛講過,北投是一個獨立的小經濟體,老一輩的人認為北投只要繁華,北投小孩子都不要去外面工作了。「阮為啥要去外面賺吃,在北投賺吃就好。」,「少年欸,你嘸知,北投卡早多好擱多好!」心裡面所想的都是這些。我怎麼去說服他們都沒有用,因為他們想的是,繁華美好的那一代。這,他有沒有錯?沒有錯,因為他看到的是這樣。 直到有一天,發現消防車要開上林泉里,開不上去,要走人行道,那一帶失火。後來,對付老先生,我就換了講法,我說:「纜車若是進來,那塞車塞整陣,救火車就走不行,萬一,要救火車的時,走不行看你要怎麼辦。」「欸,這樣不行,這樣要注意,救火車開不上去,到時病院來不及去。」 所以,社區營造,就是,做我們認為該做的事。然後,慢慢去影響他們。就連纜車的起站在新北投公園的時候,對面那棟大廈裏面都分兩派,前面那派看得到纜車,視覺汙染,他反對。後面那派說:「阮厝就看不到,怎麼需要反對。」一個大廈裏面就兩派了。所以,社區營造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工作是,有沒有辦法讓人民可以跳出一個角度,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想,而是用整個社區的角度來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其實做了二十多年所謂的社區營造,我都從來不會去想像說,我反對纜車,那應該有很多人一起出來跟我反對,我從來不會想這個東西。但是我可以想到說,透過一些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每個人知道,這些纜車最後會讓你們受到什麼樣的後果。我給自己想到的一個定義就是說,我做社區營造時,給自己的期許是:我要知無不言。我所知道的東西,我所知道的利害關係,我必須要告訴社區的每一個民眾,但是到最後、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居民身上。如果你們認為說,經過我的說明,這個事情對這個社區的影響很大,所以你們要站出來,那我沒話講。我不願意去等到哪一天真的事情發生了,我該講的時候我不講,讓很多人馬後炮,「當初就沒人講這樣啊!」當時你知道你該講但你沒有講。

社區營造就是,慢慢去影響,慢慢去改變,你也不能說,強迫他去做什麼事情。像很多人會很願意投入做我們本來在做的事情,譬如說,我現在就比較懶惰了。早期為了溫博館讀了很多文獻,現在,事情多,年紀也大了,所以哪邊有活動,我也懶得去走了。心態上、時間上、環境上,其實都在改變。這點我就輸燁子了,燁子就是追到底,沒辦法,我事情太多了。

所以我覺得社區營造是,不要抱著太大的期望,覺得其他人必須要跟我們一樣。這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最重要的一個點是,你只要有一天,能夠有一個人會感謝你說,透過你,因為你的關係,他怎麼樣了......我覺得那就夠了。其實我剛開始反對纜車的時候也很孤獨啊!每個人都罵啊!老頭子也罵:「你這少年欸,你反對啥米,纜車對北投這呢好,你反對啥米。」你只能用報告上錯誤的資料,有盲點資料去反對,你要跟一些所謂的惡勢力抗衡,你能夠做的,也只能夠從你的學理上去找出讓他們很頭痛的一些問題而已。

直到有一天,我走在山西刀削麵附近,碰到社區一個媽媽,他說:「陳老師陳老師,纜車現在怎麼樣了?我們反對纜車,我們不要纜車。」我那時才覺得說,終於有知音了。才覺得說,可以繼續反對下去。不然,你到處都被罵啊!被罵:「你這個人就管你自己啦,不為北投的經濟著想。」有的沒的。

所以,我們都希望周邊每一個人都能夠有跟我們同樣的一種同質性去關懷這個社區,但我們絕對沒有辦法保證說,所有的人都跟我們同一個想法。如果是這樣子,你就會有很多挫折,你會覺得我們做這麼多,關心這麼多,怎麼......我是覺得,你如果把它想像成是,你自己很喜歡做這個事情,做了以後,可以讓很多人多知道一點真相,對這塊土地多一份關懷,那就這樣就好,我自己下的一個定義是這樣子。

社區營造常會有一個比較痛苦的點是,時間長了以後,很多朋友會改變,很多朋友都會改變,改變了有時候會讓你覺得,每一個階段你都會覺得,很難過,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很難過,不過現在也習以為常了。你看到每一個人都在改變,他也認為你也在改變,我也認為我在改變,每個人都在改變,每個人所謂的改變的重點是不一樣的。也許其他人看到我的改變是我一天到晚跟他們搗蛋,我看到他們的改變是認為他們跟利益在掛勾。每個人的座標系統都不太一樣。但是,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一種風格,你大概自己能夠掌握得住。因為,對我來講,這些人的變化,我看得非常清楚,二十幾年來,他什麼時間點什麼事情,到最後今天的結果,他的變化,其實我看得非常清楚。

所以,我常覺得,社區營造,從佛家的觀點來看,叫做「隨緣」。這個時間點,這麼多好朋友一起做事情,成就了這件事情就好。接下來另外一件事情,用台語來講叫「有伊的苦衷」,也許有什麼原因,他就跟你不會在一條線上面,往另一條路上面去,這都有可能。你也不必因為這樣子就自己很氣。但是,做社區營造就像我剛講的,必須有政治關係,你不能自鳴清高,你自命清高,不跟政治人物有所謂任何結盟的關係的話,你社區營造事實上是很難去做成的。

今天在北投做了這麼多事情,不是說我一個人的力量或是哪幾個人的力量,如果沒有政治人物那邊幫這個忙的話,你很多事情是真的喬不攏,OK~只是說,你跟政治人物交往時,你自己的分寸是拿捏在什麼地方,自己要非常清楚。另外一個是,你必須要去用你的誠信,去影響一批人。這麼多年來,有人要我出來選市議員,選立法委員,我說你不要害我,我做這些事情純粹只是我作為一個北投的小孩子希望為北投做一點事情,我從來沒有想到是為了下一個階段去做。你這樣叫我去做這個事情,就是害了我。因為這已經違背了我誠信的原則。所以在社區營造裡面,還是奉勸各位,我們在做社區營造的時候,「言而有信」這件事情,還有所謂的「正直」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有很多人,到最後面,這個地方沒有去做得很好的時候,其實都留下一些很不好的東西,那今天,我不願意去談北投的這些事情。至少,我們始終作為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這個是我認為做社區營造應該要有的一個想法,這時候就需要一群好朋友一起弄,但你也知道,這群好朋友可能只是走一段路而已,不是走很長的路。這個我們自己心裡面要有準備。 THE END (註1)阿庚:李庚霖,北投說書人夥伴,唭哩岸工作室負責人,關注唭哩岸一帶地方事務,正進行唭哩岸打石文化口述歷史。 社造20年系列文第一篇:八頭里仁協會陳慧慈老師分享社造二十年之路(一) 社造20年系列文第二篇:八頭里仁協會陳慧慈老師分享社造二十年之路(二) 社造20年系列文第二篇:八頭里仁協會陳慧慈老師分享社造二十年之路(三)

​編輯推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