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北投故事

​說

生活提案

八頭里仁協會陳慧慈老師分享社造二十年之路(三)


北投公共浴場的繪葉書(日文的風景明信片之意),當時號稱「全東南亞最大的公共浴場」。

(北投虹燁文史工作室楊燁老師提供。)

當初聯署陳情書的北投國小師生,後來還有參與溫博館的保存嗎?

小朋友後面就沒參與了。據溫博館說,有些小孩子大學的時候,有一兩個回溫博館當一小段時間的志工。老師部分,基本上一開始,北投國小的黃桂冠老師有參與。參與兩三年後,他也就離開了。至於其他老師,他們認為只是在教育小孩子,以關懷鄉土的心情來進行所謂資優班的教育。覺得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就沒有再involve到社區的事務來了。而且這些老師也都不是北投社區的人,所以後來也沒在北投社區協會的團體裡出現。 之前有一個復興高中的校長呂豐謀,也加入溫博館的經營管理委員會,付出非常多,他兒子就是當時陳情的學生之一,他覺得有點接替他兒子做的事情的意味,這是很難得的。

(北投說書人林智海補充)

這是我讀資料看到的,溫博館1997年指定古蹟,1998開館,上樑的儀式,開幕的儀式,有把陳情書的國小生,當時已上國中的學生找回來一起開幕。後來大部分都失聯沒有參與了。

(慧慈老師)

當時那些小朋友,說實在的,因為聯署也是大家跟著簽名嘛!

(林智海) 我們裡面有人簽過名哦,高珮芸,第一屆種子說書人。 (慧慈老師)

真正會有感覺的人,應該是當時有做調查研究的資優班學生。其他人大概就是單純聯署。

(林智海) 大家可能常聽到,北投國小師生校外教學的時候去發現破舊的老房子,才知道它原來是公共浴場。之前有說溫博館(早期是公共浴場)剛找到時,歸台北縣議會管轄,是台北縣的財產。 那時有兩個老師,一個是黃桂冠老師,一個是呂鴻文老師,都不是北投在地人。有一天,在溫泉區走動,鄉土教學踏查時,呂鴻文老師發現有間廢棄的房屋,外觀很漂亮,但不知道是什麼。開始去查很多資料,看到一張傳單上,好像有間造型很像的房子,說,那是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公共浴場。

那時,黃桂冠老師有個學生的爸爸是台北縣議會委託的管理員,他們家就住在公共浴場裡面,還養了兩三隻大狗。有次去公共浴場,那個學生的弟弟跑出來說:「老師,你要不要進來我們家玩?」他們才得以進去那棟破舊的房子,一看,發現內部裝潢跟當時他們在摺頁上看到的公共浴場是一模一樣的。這段訪談其實是當初阿庚(註1)和我去訪問黃桂冠老師。

他們發現這很珍貴,就規劃課程帶學生去鄉土教學,說是在鄉土教學的時候小朋友跟老師們一起發現,但其實是老師已經先重新發現這棟房子。只是,這有時候是一種包裝,推動一些議題的時候,要把它包裝成一段佳話,有讓人感動的點,他們包裝議題的方式就是用小朋友。 但去訪談黃桂冠老師時,某種程度上,這件事情對他傷害蠻深的,他很care這件事情。因為這並不是一個事實被呈現,當初是他們精心去規劃這樣一個東西,後來雖然說在社區這樣的討論之下,他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那麼在意,但他的心理在我們訪談過程中的確是很在意的。可是,你也知道,因為社區很多事情要成,就像剛講的,各退一步。後來這些老師完成小朋友心願後,也算是完成階段性任務。 在溫博館保存那時候,我念逸仙國小,我有轉學過,小時候是個壞學生,很會打架,跟一個好朋友吵架吵到不可開交,我媽就把我轉到北投國小,才認識慧慈老師的女兒,國小就有去他們家玩過這樣。

在逸仙國小的時候,那時候剛好開始推文化資產和鄉土教育。我拿到一本書,是台北市古蹟的簡介,一翻,就發現說,奇怪,北投的古蹟怎麼這麼多,跑來跑去,看看看,才發現說,原來,北投會有這些古蹟,就是因為保存溫泉博物館。雖然我沒有去參與到這個過程,某種程度上還是被那個鄉土教育給影響到了。轉到北投國小後,認識了慧慈老師,才知道,原來,以前以為很厲害的那些人,都在自己身邊。這是一個小小的契機。 慧慈老師,你覺得小時候對北投印象最深刻是什麼?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鬼故事哈哈哈。出去這邊走沒幾步就有鬼故事。安和補習班下面有個小巷子,附近有個大樓,那邊有很多含笑花,叫含笑花腳,含笑花(台語),含笑花有沒有,含笑花腳攏嘛有鬼,小時候被人家嚇,小時候溫泉路頭到溫泉路尾哪一段沒有鬼你告訴我。

(林智海) 那個大樓以前是我們說書人設計玟廷他家。

(圖1) 新秀閣斜前方,以前的陳碧蓮宮,現在的財神廟。

(圖2)新秀閣現況。

(慧慈老師) 那附近,不是說你們家啦,那邊叫含笑花腳,常常這樣講,人家常講,「含笑花腳,暗時那段,穿白衫,站在樹仔腳」,講到你,溫泉路都不敢走。然後,熱海,現在都挖掉了,跟東初別莊那邊,本來有個小山,裡面上吊的很多啊。以前的陳碧蓮宮,現在的財神廟(圖1),新秀閣(圖2)後面那段也都是有鬼故事。北投鬼故事很多。大人在那邊唬爛,嚇唬小孩子啦,講得跟真的一樣,「我那天,溫泉路,走走走,一個,穿白衫,頭毛長長,驚到我昏倒.....」你知道以前我不敢走溫泉路,我是初中最後一屆補習的,補習班在現在7-11那邊,那時候走新秀閣,經過十全十美,最快。我還是不敢,我要繞到麥當勞這邊來,沿北投公園旁邊,從溫博館上去到梅庭那一段都是黑的,一直要到七星橋那邊才有燈欸。那時候,每天晚上補習到九點多,走下去,過了中山堂以後,書包揹著,吸口氣,抱著頭,一路衝,衝到......現在路直的對不對,以前路是彎的,靠近露天迷宮區,所以是繞一大圈,你衝的時候根本只有看到樹林,沒看到電燈,衝衝衝......衝到這邊,看到地熱谷前面那邊不是有棟大樓,你把大樓拆掉,周圍的廣場就是以前的停車場,叫南海停車場,因為北投以前有南海計程車。

(圖3) 防空壕迷宮現況,位於北投社區大學斜對面

防空壕迷宮(圖3)那邊都是樹,旁邊是國軍北投醫院,我們念小學時,我念逸仙國小,一天到晚騷動,又有人吊死了,很多老兵在那邊上吊,後面那個防空壕,鬼故事多的不得了,現在都忘記了。雖然長大了,剛剛走溫泉路過來,還是有點怕怕的。路燈已經很亮了,可是你走的時候還是覺得不知道哪裡怪怪的,應該是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時候隨口說說,我女兒聽到也覺得怕,以前沒講就不怕,現在一講就開始怕。

所以這是最印象深刻的嗎? 還有印象深刻的就是,有很多陶瓷廠,大同街,我們最喜歡做的就是,陶瓷廠有那種小的馬賽克,有各種形狀,大部分方形居多,成品做壞了丟掉,我們去撿,馬賽克是可以用來賭博的,跟彈彈珠一樣,那時候馬賽克滿街都是,拿那個來玩多方便,撿到一個星形就在那邊show off,那很少有~ 北投那時代是風化區,基本上,是一個小的獨立王國,因為所有的經濟都是自主的,外面人到北投來消費,就是外匯進來了。北投這邊,美容院,洗髮店,whatever......以前光明路上幾家美容院你知道嗎?幾家洗衣店你知道嗎?多少餐廳?所以那時候講說,「北投囝仔免去外面吃頭路。」自給自足,不必離開北投去工作。到外地工作的,大部份都是公務人員,去台北市政府上班的那種。

所以當時纜車為什麼很多北投人會喜歡?因為他們認為蓋纜車後可以重新振興北投經濟,大家也不用那麼辛苦,每天擠捷運上班。

時代不一樣了。

早期北投物價比較貴,我媽跟我講的。我媽淡水人,嫁到北投來,還是每隔兩三天就要坐火車回去淡水買菜,北投買不下手,太貴。我媽媽跟我聊天的時候,他說他小時候,外曾祖父家經濟算是不錯,過年常常會到帶他們到北投來,他跟我描述說,到新北投火車站之後,看到北投人穿得衣服都好漂亮,他覺得全世界最有錢的人都在北投,以後一定要嫁給北投人。結果,嫁了一個家裡只有七坪大的。那時候可以想像,新北投火車站走出來都是旅館,繁華,人打扮很漂亮的樣子。

(圖4)薇閣國小門口附近,為於七星公園與長安公園之間的七虎游泳池

還有一個北投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走鐵軌。育仁路的小鐵橋,現在那麼短,那時候走過去為什麼嚇得要死也搞不懂,現在看起來好短。小時候有段時間跟我祖母住在現在的七虎游泳池(圖4)對面那棟,那一片房子的前面幾間,那邊有個汽車修車廠,薇閣國小門口那邊,前面有個捷運天橋,以前那邊下面就是磺港溪。去新北投就是要過溪,過橋,沒有橋就走鐵軌。 北投的木材行就在中央北路靠近大同街跟大業路那段,北投國小附近。現在的七虎游泳池那段,以前是一大片空地,專門堆大木材。以前長安公園直到七虎游泳池都是木材堆得高高低低,我們小孩子很快樂爬上爬下在那邊玩。

(圖5)雙全街口7-11

到雙全街口7-11(圖5),是做碗盤的窯廠,有很多架子,把碗盤烘乾,那個地方是死路。所以,要去新北投,就要繞大同街,繞中和街,利用天主堂旁邊的小巷子,不然就是繞北投國小,走過菜市場,沿著光明路到新北投來。 那時候對小孩子來說,路程都很遠,最快的方式就是,過鐵橋。那時才小不啷噹念小學一二年級,扶著鐵軌枕木,摸摸......摸過橋就到新北投。常常這樣,看火車沒有來你就開始爬,爬得很慢,過一半以後車來了,司機就故意叭叭叭,讓你緊張,其實車速已經慢下來,還叭叭叭,讓你在那邊不知道該怎麼辦,匆匆忙忙爬過去了。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在鐵橋下面蓋了條小橋,過橋出來就是現在的中庸公園再前面一點點。 那時候我們還常常跑去陳濟棠公墓(圖6)玩,算是非常漂亮的公墓,是北投一個重要的景點,從土地公廟福安宮的樓梯爬上去。陳濟棠是廣西軍閥。公墓後來因產權糾紛荒廢。

(圖6) 荒廢的陳濟棠公墓一景

另外,小時候印象深的還有,從丹鳳山俯瞰北投(圖7),那時候沒有高樓大廈,綠油油一片都是田,好漂亮。後來,為了北投纜車,有人來拍影片,跟人又爬上去看了一次,好難看,真的差很多。

(圖7)現在從丹鳳山俯瞰北投的地貌景況。

小時候小朋友的賭博遊戲都有季節性,比方這兩個月是ㄤ仔標、紙牌,街上到處都是紙牌,小朋友手上大包小包的紙牌。有一段時間變陀螺,釘陀螺,看誰的陀螺,去把他削掉,賭輸贏。過一段時間換彈珠,彈珠又有各式各樣的玩法,我都已經忘記了。黑松汽水的瓶蓋把它敲成平的,季節到了就換另外一個,你也不知道為什麼?

小時候,周六周日就是一大包鼓鼓的,到北投去走一圈回來,要嘛,就是鼓鼓的,要嘛,就是瘦瘦的,要嘛,就是差不多,口袋多了幾毛錢,要嘛,就是全部輸光光的回來。小時候就是這樣過日子,覺得都在動腦,不像現在都在打GAME,GAME也是在動腦動手,可是那個東西不太一樣。那個東西跟走社區一樣,走著走著,這邊有幾個小朋友在玩,「欸,我可以參一腳嗎?」,「來啊!」,反正賭博大家都是......欠腳,輸光就拍拍屁股走人,不然就是「欸,跟你借兩角好無?」到處趴趴走,有人玩就加入,就是有種社區的感覺,不會像現在走在路上,也沒人跟你玩,什麼都沒有的感覺。

在社區裡亂走,家裡也不會擔心你走丟,整天在外面走,體力都消耗掉,回家倒頭就睡,媽媽都說:「這囝仔真乖!」現在小孩都關在家裡,不讓他運動,還叫他安靜,怎麼可能安靜?

我小學四五年級時,流行一部電視影集叫《勇士們》,美軍跟德軍作戰的故事。禮拜五六晚上就在公園裡玩勇士們,水鴛鴦當作手榴彈,砸石頭,你是德軍我是美軍,乒乒乓乓玩,很快樂啊!這種生活到初中就沒有了,初中每天念書,升學壓力。小學就有升學壓力,我是初中最後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