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北投故事

​說

生活提案

新北投的潘朵拉之盒即將開啟,跑出來的會是希望抑或是絕望呢?

最近常有人跟說書人說:「欸,你們北投又要有一個新景點了耶!就是那個新北投車站啊。」每每聽到這種話,都只能苦笑以對。就像可能很少聽到我們用「景點」這個詞來代稱北投的哪些地方(像溫博館、綠圖等),因為這些地點都充斥著從小重要的生活回憶,重要的地方必然直呼其名諱,又怎可能以景點來隨便稱呼他貶低其價值呢?聽到這樣的話語,本應該是嘗試溝通這樣的想法,但卻只選擇苦笑以對,想必箇中是有秘辛在裡面。

即將重組完成的新北投車站,是很多人口中的新景點,卻是不少北投人的痛。

或許大家有耳聞,目前說書人也是作為社區代表,是新北投車站籌備委員會的一員,負責導覽解說的專業服務項目,在4/1到4/4每天我們都有兩場的解說。但,說書人,不只是用口傳的方式講述故事,更要在講述故事的同時賦予其教育意義。雖然說這世界不缺烏鴉,我們也不是想當烏鴉,可是在這紛紛擾擾眾人皆出來搶收稻尾的時刻,有些事實還是得讓大家清楚知道,我想這也是我們身為說書人的一個重要的職責吧。

一樣先說結論,新北投車站歸鄉是不是一個可以說是成功的公民運動?或許從過程論來說,它本來很有可能是,但就結果論而言,很抱歉,目前它並不是。

一切迎回新北投車站的開端,還是得從1994年北投開始進行社區營造,保存溫泉博物館開始說起。當時社區居民有了意識想要保存古蹟與文化資產之後,也開始盤點北投的具有價值的文化資產,並提出了一個「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生態博物館的概念。也因此,當溫泉文化幾乎所有相關的拼圖都被保存下來,獨缺一塊流落在外的溫泉鄉的大門:浴場線-新北投車站,想辦法迎回它便成了社區居民的想望,於是在1996年,保存溫泉博物館佔有重要角色的社區團體-八頭里仁協會與許陽明就在北投的社區刊物「北投社」(第三期)上提出迎回新北投車站的想法,也成為新北投車站歸鄉運動最早有紙本記錄的濫觴。

最早提出迎回新北投車站的紙本記錄濫觴-北投社第三期。

不過社區營造的過程是漫長的,居民的能量也必須累積,終於到了2003年,長安里里長也一起投入此運動,2004年,八頭里仁協會舉辦的第二屆社區嘉年華-「懷念老車站,轉來新北投」才算是真正開始大鳴大放,眾多對學生的鄉土教育課程,許多的媒體投書等,在當時的北投確實營造出一股真的非常希望車站歸鄉氛圍,乃至於接著台北市政府也開始協同居民到彰化參訪磋商,可惜當時台灣民俗村還在正常經營,大家碰了一鼻子灰。本來要找回尋回曾經不要的東西就非常困難,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但居民並沒有放棄,而是持續醞釀,在接下來進行更大一波的社區運動。

龍貓森林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環境信託概念,於是2007年,大家決議學習龍貓森林的精神,希望利用眾籌的方式將新北投車站買回來,也設定了募款金額是19160401,正是新北投車站啟用的紀念日,由於是全台灣第一個古蹟公益信託的案例,當時在媒體上也被報導的沸沸揚揚。本來公益信託的概念是好,社區也非常努力的推動,但鑑於有了2005年被拒絕的經驗,許多人開始抱持存疑的態度,所以募款的金額雖有在前進,但卻不甚理想,一直到現在,總金額也只有將近70萬元,更不用說後面帶來更大的爭議。

失敗的公益信託,沒有順利買回車站,現在車站產權交由市政府所有,這些募資的錢該如何使用才能對得起當初捐款的人們,變成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時間就這樣子走啊走的,來到了2012年,台灣民俗村被法拍。車站的產權被經手,社區眼看讓她回來的可能性又更高了,但不知是不是當時北投經歷過太多「百年」(註1),開始有人倡議也要在車站百年的時候讓她順利重新啟用,但是車站還沒有確定回來啊怎麼辦?八頭里仁協會內部就有人提出聲音:「那就重蓋一個新的吧,搶在百年之前的時候」。就是這句話,埋下了社區大分裂的因,也是車站歸鄉運動的第一個大敗筆。現在的文資團體(文化恐怖份子)的前身,或許可以說是從這裡開始誕生的。當時的蕭文杰等人一聽到有人提出這樣的倡議,加上新北投車站面臨第二次被拆的命運,馬上串聯彰化文資保存的其他夥伴,參與台灣民俗村暫定古蹟的審議。最終結果,車站因要還回北投並沒有文資身分,日榮資產最後同意將車站無償捐贈回台北市政府。這個結果對於新北投車站的公民參與運動埋下了另外兩個大敗筆-一是車站固然可以回家,問題是最關鍵的時刻,北投其實只有少數人實際參與行動;二是車站由對方直接捐回給台北市政府,那一直以來的許多人常拿來說嘴新北投車站仿龍貓森林的公益信託,便沒有意義,成為一個失敗的例子。接下來的選址爭議,也因為前面的「百年」因素,如同大家知道新聞報導的了。

說到底,我們認為北投人真的沒有做好迎回新北投車站的準備,而當新北投車站真正能回家之後,割稻尾的人卻又太多,造成今日的混亂局面(註2)。這也是為甚麼一開始所說的,從過程來講它本來很有可能是台灣領頭的公民運動,但從最後的結果論,卻是敗在那距離原址的50公尺與看不見的百年。

修復完成後的新北投車站,不只回不到原址,沒有了交通的功能,更看不見鐵軌與火車的意象,小小的50坪空間,它的定位與該如何經營更是沒有人知道與討論。無論如何,即便從過程中,新北投車站帶給了社區極大的分裂與衝突,整個修復重組的過程也充斥著一大堆無法查明的爭議,但人家終究是回到北投了,在選址的問題上我們已經虧待了她一次,逝者以矣,來者可追……先不看已成過往的爭議,在接下來的營運上,該如何才能不繼續虧待她,賦予她一個定位,這是接下來亟需努力的問題,也會成為社區最大的功課。假如連這點都做不到,那不如還是讓她在眾人美好的回憶中消逝,而不是苟延殘喘卻還得徒負罵名,這將會是新北投車站未完的歸鄉旅程,也才會是挽救北投公民參與運動最重要的契機。

註1:2005北投石發現百年,2013年北投公園百年、溫博館百年、2016新北投車站百年。

註2:只要在google上面搜尋「新北投車站選址」,還可以看到當時公聽會許多不可思議的狀況。

​編輯推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