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北投故事

​說

生活提案

滿腔熱血的北投「行動血庫」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耳熟能詳的口號早早就烙印在台灣人的心中,除了在二二八公園等定點有捐血車服務,許多區也會有巡迴捐血車,在大學院校、菜市場等人多的公共場所出勤。然而現今習以為常的捐血行為,已是眾所周知的定期行善,尤其對於罕見血型的捐贈而言,更是功德一件。但你知道早先時候,血不是用捐的,而是拿來賣的嗎?

我們把時間回溯到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第二次台海危機的時候,許多金門前線的負傷官兵後送回本島,當時所有醫院都佔滿了傷兵,位處新北投山坡上的陸軍第八零一總醫院(現今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當地人俗稱八一八)也不例外。當時醫護人員的數量與設備遠不足以負荷傷患,很多病人因病床不夠而歇息在地上,可說是滿地傷患,救人救命如同在戰場作戰一般艱辛。

圖中間為老蔣總統,老蔣總統旁左一為北投中心新村趙爺爺,曾任三軍儀隊長、蛙人隊長、金門中校營長,於八二三砲戰之際回台療養,因而入住中心新村。照片由張聿文翻拍提供。

那時醫護科技並不發達,台灣還沒有血液保存技術,遇到緊急手術需要大量輸血時該怎麼辦?此時就會立刻通知醫院裡的護士、護佐來「賣血」。當時賣一次血所換取的金錢相當可觀,差不多同於軍人兩三個月的薪餉,因此將賣血做為主業的人,又有一個稱號叫做「血牛」。

「早期軍人薪餉很低,醫護人員也不例外,眷村媽媽多會爭取一些家庭副業,……而最早的副業則是『賣血』……許多長輩們都會去賣血,許多眷村子弟的學費與奶粉錢就是這樣掙取來的。」

北投中心新村自治會張聿文會長《寶島眷村》

陸軍第八零一總醫院手術台實景,由張聿文翻拍提供。

或許,當時這些賣血的「血牛」,只是為了生活要多掙一點錢,但是因為一袋熱血,救人一命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對於軍人總是有在戰場前線「拋頭顱,灑熱血」的勇猛印象,殊不知,也有一群人雖不在戰場前線上,在醫院中也同樣灑著他們的熱血,只是這個熱血不是為了殺敵,而是救人……

P.S.血庫是醫院收藏儲存血液的地方,當時因沒有血液保存技術,都需要直接抽新鮮的,就像是收藏血液的地方不是在庫房,而是在每個人的身上,因此這些賣血的人,就好像是「行動血庫」一般非常重要的存在。

​編輯推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