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北投故事

​說

生活提案

北投百年楓香林蔭大道

新民國中的校友一定知道,新民路兩旁的百年楓香樹是多麼漂亮!但其實這條路過去的模樣與現在十分不同。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新民國中一代的舊地名:楓仔埔。

(1895年北投庄總督府用地實測圖,引自楊燁臉書。)

說到北投如果有甚麼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櫻花,但其實楓香才是這裡真正的寶物。兒童樂園跟新民國中一帶有非常多的楓香老樹,因為這裡以前的地名就叫做「楓仔埔」,1895年日本人來這裡量測時這樣紀錄著。溫泉,楓紅,乍聽之下是多麼的理所當然,所以在北投公園闢建時期,為了打造一個滿足思鄉情懷的小日本,也保留與種下許多楓香樹。只是這「楓香」跟日本楓紅的楓樹完全是不同家族來的,楓香紅的時期只有新芽抽出時呈現紫紅色,雖然有點差異,卻也是非常的典雅,成為當時北投的代表性植物。

紫紅色的新芽據說是日本人喜愛的理由。

新民路在日本時代即是通往草山的重要幹道。當時如何判斷一個地方先進與否,就是看道路旁有沒有行道樹,甚至在有些地圖上都有專屬行道樹的標記,新民路的楓香,即是在此時種下的。不過慢慢因為交通需求改變,新民路被闢建成新鋪的柏油道路。鋪建柏油後,1999 年以前新民路是沒有人行道的,所有楓香樹樹根都被柏油路覆蓋,樹與樹之間停滿汽車,很典型的人與車與樹爭道。惡劣的環境讓老楓香樹集體感染褐根病,正當楓香樹們相繼病死之際,當時的林泉里里長張聿文找來台灣唯一的樹醫生:楊甘霖。

楊甘霖醫生首先切除樹木患部、敷藥包紮,里長接著改善樹木的生活品質,使用楊醫師發明的樹穴氧氣筒;然後規劃出人行道、設置預防民眾停車的水泥墩,接著使用大量植草磚,讓行道樹有良好的生活環境。這項環境改造,推翻當時建築學界與業界的人本思維,開啟台北市政府朝向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城市思考,也因此北投的楓香林蔭大道獲得台北市都市景觀設計大獎特優。而當時病死的老樹,里長都會留一個樹頭,讓路過的民眾知道能夠緬懷與飲水思源。

隨處可見的受保護老樹樹牌,可惜近年來老樹已逐漸倒塌,但也補植上新的楓香,

希望維持它的樣貌。

在楓香老樹上不時可以看見修補的痕跡,就是治病留下的紀錄。

時隔二十年,技術進步,先不說當時這樣的方式是否真能根治褐根病,居民願意為樹付出心意可說是非常先進也令人欽佩,說書人也還記得老師會叫我們下課帶一罐水去幫樹澆澆水呢!不過這幾年來只要颱風一侵襲北投,就會發現楓香老樹陸續腰折倒塌。根據研究,一棵大樹要長的好,枝葉有多寬,根就要多長。被綑綁在柏油水泥小樹穴的百年老樹,又如何能伸直軀幹迎風挺立呢?只見楓香越長越高,危險隱憂也就越大。其實除了改善樹穴大小,也要定期的作照顧養護修枝才能夠延續他們的珍貴生命,而最近新民路封樹穴的問題,無疑是加深處境的危險。

不過在如何與環境共生共榮的課題上,或許我們都該好好學習思考,在這次的事件中說真的很難判定對跟錯,只是考量立場的不同:有人說,植草磚下陷使行人安全有疑慮;也有人說,楓香老樹有珍貴的兒時記憶,而且台北市老樹得來不易應該好好保護。這兩個論點,都很重要,只是在釐清彼此需求是甚麼之後,還需要好好溝通妥協,才能找到最適切的方法吧!

美麗的楓香林蔭大道是陪伴學生時期的重要回憶。

​編輯推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