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北投故事

​說

生活提案

電影復興基地:北投有個中國電影製片廠(一)

前言:

北投「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製廠」,我們在地人慣以「製片廠」稱之,早期拍攝軍政宣教片與紀錄片,後結合政戰學校編劇電影人才,拍出「揚子江風雲」、「緹縈」等票房質量兼具大片,1980~90年提供電視連續劇、歌仔戲、綜藝節目(華視周末派等)製作服務,1995年中製廠裁撤後,場地仍陸續出借給電影或MV廣告拍攝使用,如:公視「歌謠風華初聲」、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電影「紅衣小女孩」等。目前廠區為北投影視音產業園區所用,廠區建築中的攝影棚A、錄音室被文資認定為「歷史建築」而非「古蹟」,一旦遭破壞無罰則,台灣電影史上僅存歷史建物即消失殆盡。

站在北投中央北路二段四百號,公車站牌上至今仍寫著:「製片廠」。在台灣,有幾個地方是以拍電影的地方作為標誌而銘刻在人們記憶中的呢?早期台灣的製片廠多為公營,如由軍方國防部成立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省政府主導的台灣電影製片廠,還有黨營成立的中央電影公司(二〇〇五年民營化為中影股份有限公司),但隨著時代推移,這些片廠多已消失在台灣地表上。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位於斷層帶上霧峰的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全垮,一九七四年成立的「中影文化城」則於二〇〇六年也已告歇業,至於一九五八年盛極一時的玉峰影業湖山片廠,更是早已消失。北投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可以說是台灣現今僅存相對完整的大型片廠建築群,今年經文資審定僅存廠區內兩棟建築為歷史建物,其餘全數可能將被夷為平地。本期焦點從多方歷史資料與衛星地圖等,重建了片廠中的所有建物地貌,讓我們好好理解當年廠內電影工作生產線,並體驗它曾輝煌過的榮光,紀念這片即將消失的文化地景。

中製廠拍片簡易流程:

劇本核定 ——> 前期製作、勘景、服裝化妝道具等美術的統籌和支援、攝製計畫擬定 ——> 攝影、燈光、收音等人手器材派遣 ——> 導演帶領團隊進行拍攝 ——> 配音、收、錄音製作 ——> 影片沖印、剪輯、後製 ——> 影片完成,影片審查試映與膠卷保存。

(全文刊載於國家電影中心-國影本事第五期 下載PDF )

中製廠出品之1971年電影「緹縈」,榮獲該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1981年中製廠推出林青霞主演之「中國女兵」於北投復興崗取景,以復興崗花木蘭女兵為背景故事(林青霞右肩徽章即示"政戰學校")。(照片來源:國家電影中心)

2017年中製廠現況&廠內各建築大致位置。

2009年中製廠大門內樹草叢生,呈半荒廢狀態。

1969年中製廠地形圖,左側新興路多未開發,右側幹校集用場為政戰學校所用(即今日康莊社區、稻中公園處)。(照片來源: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中製廠早期logo(左)形似政戰學校logo(右上),後期logo為一攝影機意象(右下)。

早年電影為政府寡佔事業,中製廠的作品因而常得獎,其所拍攝之新聞紀錄片,大多供應民間電影院於電影正片前播出作政治宣傳使用。(照片來源:國家電影中心)

更多北投電影故事→

​編輯推薦

bottom of page